波斯猫

如果错过了青春期


叛逆期指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会快速集中的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能力,并且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抗衡显示自己的价值。往往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过高估计自己能力和低估别人。通常来说,迈入青春期的个体也会随之进入叛逆期。

一直很好奇,没有叛逆的青春期会是怎样的?

碰巧在“豆瓣”上看到作者Eilleen写的一篇日记,原文标题是《父母的焦虑,孩子的叛逆》。

总是在说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有叛逆期,会变的跟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完全不见,变得忤逆爸爸妈妈,变得不爱学习,变得乱交朋友,变得内向沉默......以前的我,听到别人讲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不听父母的话,怎么怎么样的做尽坏事,我会想,这孩子的爸爸妈妈该有多伤心啊,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在别人讲自己叛逆期的时候,我在内心总是很自豪的想我没有叛逆期,从小到大我都是很听话的,我很少惹父母生气,我总是很乖巧听话。但是似乎在这样一成不变的成长过程中,我失去了很多,我失去了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主见的过程,我失去了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间,我变得不会结交朋友,我变得越来越胆小。于是我就这样很纠结的过了这么些年,但是中间总是被我逃避的矛盾也快要凸显出来了。

我总是在担心着,会不会哪天做错事把周边的人伤害,包括朋友,包括亲人,包括恋人,包括同事等等这一系列的人,哪怕是一句笑话,哪怕是一个动作,也或许是一件小小的事,我也总是害怕会伤害到别人。于是,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活着,活在那个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恐慌的世界里。但是有感觉自己似乎很会伪装,表面上好像自己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但实际上的自己却很懦弱胆小。小到自己真的有很多的想法,很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不敢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对父母说一句半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规划,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这些上学的时间里,一个人过的好与不好。于是,我觉得自己慢慢的变得没有主见了,不知道喜欢做什么,想去那个城市工作,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在那个城市里工作多少年......这些的这些,慢慢的自己似乎全部都不知道了。我在想,我到底该怎么办?

现在,我似乎否定了自己在内心扎根了几十年的想法。或许叛逆是人到了生理与心理半成熟状态时候的一种特征,或许是那个年纪的孩子在渐渐长大过程中的那一段,是没有人谈心、感到孤独、感到无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时候的一种行为,也或许是其他原因,其实那时候的这样的孩子的心里并不比父母伤心少。

我在想,明天回家就真的要跟父母谈谈心了。

作者应该是一位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很听话,很少惹父母生气,可以说没有叛逆期。但等到他长大成人了,却发现曾经被自己刻意逃避的矛盾突然在这一刻凸显出来了……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叛逆期,早不来就迟来”。

如果错过了青春期

迈向成年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实,我们如今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在青春期之前就形成了,只是在青春期可能会爆发。人们把青春期视作危机,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机会————青春期也是个修正问题的时期。比如青春期最常见的逆反现象,正是孩子试图更好建构自己的努力。

因此,菲利普·雅麦说:“青春期的问题并不在于冲突,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不活跃的少年时期,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少年时期。而一些少年老成的人,在他们的中年时期,可能会被自己曾过度压抑的‘儿童我’所控制,产生中年危机。所以,中年危机有点像延迟的青春期。”

记得很早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走不出的青春期》,作者用许多案例,说明青春期以及青春期之前未完成的情结可能对人的成长带来的困扰。

父母替代了一切

林琳不知如何是好。和许多人一样,生孩子以后父母就搬来一起住,帮着带孩子。可是渐渐生活就变了。父母对她,就像中国人常常说“无论你长多大,都是我们的孩子”,但是对于女婿,就会挑剔他不够勤劳、不顾家等等。结果老公觉得自己不再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像在别人的家里;父母甚至会赞成离婚,说反正孩子我们可以帮你看。林琳一会儿觉得应该听父母的,一会儿又回到老公的立场,毕竟还是有感情……来回折腾,这个家已岌岌可危。

28岁的陈旭是个恋家的男孩,下了班就在家待着玩游戏。不仅是生活,工作、相亲,父母为他安排着一切。妈妈也喜欢做,只是头痛儿子不能顺利交上女朋友。陈旭却说:“妈妈,都是你反对的啊。”他每次交女朋友,妈妈就会给很多意见,告诉他这个不会做家务,那个个性不好……他听了之后就和女孩分开了。问他自己要的是什么,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从小就在妈妈身后躲避爸爸的严厉,跟着妈妈的主轴在走,从来没有自己的看法。

“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孩子背后,有着强势和主导性的父母。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思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样的模式成为习惯,青春期之后他们依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说。巴黎蒙苏里互助中心青少年处主任、精神分析师菲利普·雅麦(PhlippeJeammet)认为,少年人和父母黏在一起,会破坏他们的社会潜力——对外界开放自己的能力,征服外界的能力。

永远的学生

按说,两年前马岩就应该博士毕业,可是,29岁的他并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而是和导师申请延期毕业。人们不理解他为何迟迟不肯离开学校,他这次的理由是:“现在出去准淹死,等金融危机过去再说吧。”其实,在他内心也有许多迷惘、无奈和莫名的烦躁,当读书不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对工作和外界压力的反抗时,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任务。

有些人爱考各种证书。他们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班,但总是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读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通过都要经过考试。在象征意义中,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业,就相当于向成年迈进的一个仪式。”医院院长、心理学家李小龙说:“如果停留在像孩子一样不断读书、考试来确认自己的阶段,潜在的是怀疑自己成年的能力,对社会、对环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总是需要别人照顾

何晶晶33岁,已经是孩子妈了,可是从外表看,高高的羊角辫、带花边的公主裙、瘦小的身材,还经常忽闪着懵懂的眼睛,完全是一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模样。她工作中特别温顺,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别人侵犯到了她的利益也不敢反抗,只是回家和老公抱怨一番。老公呢,总觉得自己好像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父亲。有一次老公出差,晶晶接了个匿名的诈骗电话,说她老公出车祸了。她当时就在办公室里大哭起来,不是担心老公,却是因为“他要出事了,我可怎么办啊。”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许多青春期失败的孩子都是从小被宠坏的孩子:对于习惯于事事要人服侍的孩子,成人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负担。他们仍然希望受人宠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众人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好
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xg/102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