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的领导王某高兴地开车上班,不料刚出家门,便遇上讨厌的塞车,他等呀等,此时,他想起上午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外地的客人会也要来单位参观,于是他的心情开始烦燥起来。终于,前面的事故排除了,他好不容易等到了靠前面的位置……谁想到,当他耐着性子等到红灯变绿,一踩油门,车子像离弦的箭冲出原地时,左边一辆车居然闯红灯,老王用尽全力踩下刹车——好险!那辆车从他的车前闪电般呼啸而过,两辆车只差几公分的距离。老王按下车窗大骂……那辆车头也不回地开走了。一路上,老王的心情终始没有平静下来,他急不可耐地把车开到单位门口,看到心急如焚的女秘书正站在台阶上等着他,一见到老王,女秘书便迎上来埋怨道:“王总,您难道忘了吗?今天上午开会,外地的客人早就来了,他们都在等您。”没等女秘书说完,老王把手中的皮包一把丢到她怀里,“知道了,少啰嗦,你个老处女!”“老处女”这三个字,深深刺痛了这位女秘书的心。她刚一毕业就随王总创业,她一直暗恋着自己的老板,希望在工作上能对他有所贡献,所以迟迟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听到老板这么说,她伤心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拼命地敲着键盘出气。此时,财务科主任走进来,像平时一样把一份文件扔在桌上,跟平时一样慢条斯理地说:“有时间把这份文件送给王总看一下。”说罢转身刚要出去,谁料正在气头上的女秘书冲他吼道:“你不会好好放呀,就知道使唤我,你以为你是王总的小舅子就可以胡来吗?!”财务科主任听到这句话,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一直怀疑别人都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靠着“裙带关系”才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所以他很自卑,当他看到同事们有说有笑地交谈,偶尔也会有一个目光落在他身上,他顿时感到很难堪,终于,他再也坐不住了,找了一个借口出去。回到家,正看到刚刚大学落榜的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平时,他也是一个好父亲,最多会说一句:“作业做完了吗?好好复习功课……”之类的话,可是今天,他却对着儿子大声骂道:“老子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你大学没给我考上,还有脸在这里看电视,你对得起我吗?快滚回自己屋去!”儿子被莫名其妙地臭骂了一顿,回到房间还没有醒过味儿来。波斯猫看见自己的小主人,一边兴奋地向他走来,一边喵喵地叫。平时,他也是一个温柔的男生,可以今天,他飞起一脚,“滚开,少他妈来这套!”那只波斯猫狠狠撞在墙上,腰部骨折。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一般也都会认为:导致这只猫受伤的直接责任人是这个男生。可是,如果没有老王在塞车时积蓄的不良情绪,也许后边的种种都不会发生。那个不良情绪像一个皮球,被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直到以这只猫身的受伤而终止。开车族往往也会有如下体会:A车为了躲B车而别了C车,于是C车主人怒不可遏地指着A车大骂,甚至难以自控,或酿成更大事端。而真正的“原凶”,也就是B车却“逍遥法外”或逃之夭夭。其实,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类似的事端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有些家庭矛盾,看似是一男一女和孩子之间的事,其实在他们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经验冲突。比如长期经受父母打骂的孩子子,当他们长大后,即使已经将“暴力伤害与父母关系”画上等号,进而让自己认为“打是疼,骂是爱”或“都是为了自己好”,可是,那个幼时的“原伤”并没有因为这种理性的内化而消失,他们会将那个孩子当年的不良经验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们会继续打骂自己的孩子、制造人际关系不和、夫妻冲突、自私、酗酒、沉溺性、自卑……又比如长期经历父母冷战的孩子,他们虽然在这种不良的家庭关系下长大成人,可是,那种“阴云”并没有真正散去。他们会把这种无奈和抱怨发泄在后天的家庭关系中,比如刁难配偶、打骂孩子、逆反心理、挑拨离间、红杏出墙、口是心非、忍辱负重……由于我们无法把情绪发泄在直接责任人的身上,于是后天与之有关的人便自然成为这些不良关系的受害者。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配偶和孩子,正像那个因塞车而发作的老王一样,他们会把这个皮球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直到酿成家庭或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朋友养了一只藏獒,一天,这只藏獒“犯了错误”,朋友便象征性地拿铁锹把打了几下这只藏獒的屁股。谁想第二天,当朋友再来看自己心爱的藏獒时,它已经把这根铁锹把咬得粉碎。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藏獒的牙齿多么有力,而是要问,这只藏獒为什么不直接报复主人呢?明明是主人打了自己,为什么它要把气撒在那根铁锹把上呢?原因很简单:它不会伤害自己的衣食父母,因为它要靠他们生存,同时意味着,没有一个生命会认为父母伤害自己是不对的,即便心生抱怨,它们也只是会迁怒于其它对象,对于那只藏獒,当然是铁锹把,那么对于人类呢?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种种人际关系引发的事件,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来自以往的家庭经验。正如上述故事一般:那只可爱的波斯猫绝对想不到伤害自己的真正“原凶”是老王,甚至可以上溯到塞车,和那起闯红灯事件。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就更不用说去挖掘种种事端的内心根源了。
三佛教里有句话:菩萨畏因,常人畏果。也就是说:一般人只害怕结果,不承担责任,却不假思索地制造着起因,比如那个闯红灯的人,或是打骂孩子的父母、缔造矛盾的夫妻和同事……,而菩萨,他们知道种种后果的背后均有其根源,所以不去缔造不良因子,他们不会去闯红灯,即使被冲撞,即使有抱怨,他们也会寻根溯源地找到问题的究竟,将此情绪化空。那么,他们便不会制造那些“皮球”。而如果那个老王是菩萨,他不会因为别人闯红灯而让自己产生那么久的不良情绪,也不会把它传递给自己的女秘书;如果那个女秘书是菩萨,她也不会拿财务科长撒气,而有可能直接找老板谈一谈。如果那个财务科长是菩萨,他也不会因为女秘书的一句话而起心动念,即使产生抱怨,如果它真的够智慧,就会问问自己:“怎么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那么难受?那么自己是不是一直没有自信?而这个自卑到底是从哪来的?如果没有内因,那个外因还能起作用吗?”而如果那个孩子是菩萨,他也就不会对波斯猫发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修成菩萨果位。因为制造不良因子,又不去承担责任,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强项,但我们是不是多少问一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今天成为这个样子?难道真的是环境造成的吗?还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颗不良的种子?而现在的环境只是一种诱因,让这颗不良的种子得以发作?!有人说,“烦恼即菩提”是放下烦恼去修菩提,然而我认为,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现在的种种发作其实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有不良情绪,我们有病。而我们的病肯定有原因,也就是说,现在的烦恼正是提醒我们的病根所在,如果利用这个机会去“抓药”,去“治疗”,就有健康的可能。因此,对待烦恼,不是回避或转移,而是要正视,看看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它也是一种能量,如果不为你所用,就会为你所伤。而只有转化——把核武器变成核电站,把TNT转化为节日的礼花……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那么,你便真正实现了“烦恼即菩提”,所有的负面都将成为你的能量,正如电池的正负极守衡,地球的南北极流动一样,一切都是自然,事情本身并没有善恶,就连“福祸相依”也只不过是一种方便说。其实,一切只是那种互动的状态,无常才是根本,你可以选择固执,也可以选择随缘,那么如果当冬天到来的时候,你却要留住秋天——当痛苦来临的时候你却要留住快乐,那将是最大的痛苦。因为痛苦来了,它就是要来,就像风来了,它就是要来,阻抗风,就是违背自然,后果当然是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来什么,你就接受什么,而没有对立和设定。这就是道法自然,也是法而如是。正如一株小花或小树,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变绿,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枯萎,而绝对没有丝毫对立,所以它们才会成材、美丽——成功!学学老子吧,他倒骑着驴走:所有的景象都是倒着进入眼帘,他毫不分辨地欣赏着一切,看到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像他一样的人就是孩子,他们总喜欢看着后车窗,他们就是自然,就是道,就是菩萨。如果你也可以做到这样,就不再有对立面,因为,已经符合了自然,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涵:心理作家、家庭教育专家、大学老师。本群宗旨:介绍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常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结合起来,为广大网友提供心理保健与家庭教育手册。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xl/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