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桢简介
周国桢,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委、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年被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又是陶艺教育家,被中外誉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陶艺泰斗”和“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周国桢”等。曾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十多余次,于澳门及新加坡等地联展多次,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私人收藏其作品甚多;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文化促进中心等为其出版了各种专辑。
世界陶瓷因周国桢而改变
古代中国的陶瓷均以工艺之精美使世界折服,欧洲人评价中国陶瓷“比纸还薄,比牛奶还白,比玻璃更透”,它的巧夺天工和华美质地令他们目瞪口呆、爱不释手。然而,喜欢归喜欢,他们无法参透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对他们来说,陶瓷就像天外来物,神秘而陌生。部分西方国家借中国陶瓷的一鳞半爪发展自己的陶瓷,虽略有成就却始终未得陶瓷工艺之精髓。
此种情况,因为周国桢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为对外国人而言,中国的陶瓷工艺是陌生的,可艺术却能引起共鸣。周国桢的陶瓷艺术是世界性的,西方人也能看得懂,并识得其价值。
他的陶瓷作品,在精湛工艺的基础之上,更蕴含了深邃的艺术思想。里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民主自由的精神,有环保自然的呼喊,也有正义刚直的品格、奋进不止的人生态度。
面对周国桢的陶瓷艺术,西方人对陶瓷不再有疏离感,而产生了对中国艺术的认同感。中国陶瓷因周国桢而不再是工艺品,而成为具备思想内涵的艺术品。他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周国桢最本初的出发点是推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进而改变中国陶瓷,未想一发而不可收,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陶瓷主流价值方向已开始全面聚焦“艺术瓷”。专家预言周国桢的陶瓷艺术将影响世界陶瓷年甚至更久。
试想如果没有周国桢,全世界的陶瓷都仍然徘徊于青花或粉彩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周国桢用60年的时间为中国陶瓷展现了无数可能,为世界陶瓷艺术注入了无限生机,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
周国桢从艺60年六个重要创作时期
朦胧时期(年——年)
是现实生活题材的开创者是佛教雕塑题材的反叛者。
五十年代以儿童题材为主,年全国的“除四害”运动,造就了亿万中国人民迎接春天的到来;年塑造了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老太太照看儿童的《好阿姨》形象;年创作了反映自然灾害的《东山在望》等。作品无不紧扣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所谓“朦胧时期”,是指虽然在题材上跨越了一大步,然而,在具有丰富材料的陶瓷装饰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运用,陶瓷雕塑应有的语言特色还没有显示出来,对它还处于朦胧的认识时期。
唯美时期(年——年)
开创高温色釉全面运用到瓷雕上,是传统雕塑白瓷加彩的彻底变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国桢开始追求造型语言和形式的完美、丰富的釉色表现效果,有些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瞬间视觉效果,并加强了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造型与釉色的完美结合。年后创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线条流畅的作品和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的新品,如《独立》、《西班牙舞》,《母子羊》、《母子鸡》、《天亮了》等动物题材作品。
通过努力尝试,他探索到不同的造型适用不同的颜色釉,使景德镇瓷雕白瓷加彩一统天下的局面焕然一新,让神奇莫测、千变万化的高温色釉又有个能充分展示的新天地。这时期周国桢作品的釉色效果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大成。但这五光十色的高温色釉,为陶瓷雕塑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因而将这一时期定为“唯美时期”。
古风时期(年——年)
民间艺术向纯艺术的大跨步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周国桢立足本土意识,然后又把自己的艺术视野扩展到遥远的西部文化,一次又一次从大西北的“黄色文明”中寻求生命重新焕起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他的古风时期的系列作品。把从原始艺术中体味到“雅拙”,从汉代雕刻中感受到的“力度”,从唐代艺术中领悟到“博大”和自己的感性生命意识融合一体,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的动物世界。周国桢从无意的残缺肌理的出现到有意的残缺肌理的追求,结果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残缺肌理效果,这朴素美、残缺美,符合当今世界所追求的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如珍珠的《波斯猫》、气泡的《黑叶猴》、缩釉的《金蟾》等。
他崇尚我们民族的意向化朴素、自然天成的艺术,大胆的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匣钵土、大缸泥、紫砂泥等。因而,年后又出现了古朴粗矿、手感泥味的大写意作品,从而彻底地从民间艺术向纯艺术迈进了一大步,如作品《落叶归根》、《任重道远》、《牛脾气》、《山魈》、《金丝猴》等,为此将这时期称为“古风时期”。
新表现时期(年——年)
经过3个时期的积累最富革命性的变革过程
经过三个不同时期材料上、手法上的变革,周国桢的创作生涯又开始了一个最富革命性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使周国桢从更高的层次燃起对人生追求的火焰。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强调了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升华。他注重把握感情的偶发性和随意性;注重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和泥土的运动及火焰的适用和运用。
他受民间做大缸盘条成形启发,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如作品《斑马》、《角马》、《犀牛》等,另一种方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见过的打泥板卷筒的方法,如作品《静观》、《犹猪》、《羚羊》等。完全没有雕塑成型的感觉,可以说是现代陶艺真正的表现语言。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间的,又是民族的。在新表现时期中,这些作品自身所构筑的框架显现出一个富有深刻内涵和情感的视觉世界。
现代陶艺走向大环境时期(年——年)
打破了陶艺似乎只能陈列在室内,体现了高温陶瓷与日月同辉的优势
陶瓷艺术有史以来多为小型陈列在室内的惯例,其原因多为:一是窑的大小所限;二是原料高温时容易变形;三是成瓷后容易碰碎等。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改变。年周国桢陶艺馆和国桢陶艺广场在周国桢的家乡——湖南省安仁县建成。周国桢陶艺馆集文化交流室、作坊、作品展览区为一体,共分3层,总建筑面积近平方米。国桢陶艺广场喷水池周边建有大型陶艺《十二生肖》,最高3.5米,最小1.2米,将立体大型陶雕走向室外与环境相结合,古今中外,尚无先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吉尼斯之最》。
开创手指画系列时期(年开始)
打破常规再创史上第一
人类要完成任何事情几乎都是要通过工具才能实现。绘画艺术自古以来要通过各种毛笔的运用才能完成。艺术是心灵的反映,十指连心。也就是说手指最懂得心灵的意图,最能直接反映心灵所想。
这两年来周国桢试图用百分百或百分之九十九用手指完成一幅幅的瓷画。看来确有它的特殊效果,它通身是手指的痕迹,下指无悔、指指成型,意到指不到。并十分流畅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另外它十分淡雅朴素,瓷、色、型十分得体协调,因而非常耐看。纵观历史从未有这种类似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因此它是空前的创举。
看起来很简单,可越简单越难,它要有很好的生活基础,你画的对象熟悉吗?写过生吗?你的写实功底如何?你对形象的概括能力如何?总之它是一种综合艺术修养的表现。当然任何艺术形式的不同它的中心都不离开有思想,有意境,这样它才更有价值,更有回味的余地。
一代宗师周国桢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周国桢是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先锋,是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周国桢从艺60年,不但创作了大批动物陶艺作品,而且在中国现代陶艺语言、技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叛逆的个性贯穿了周国桢整个艺术人生。他永不停歇地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甚至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周国桢说:“艺术贵在有胆量,贵在有个性,贵在创新,贵在敢于突破。只有把我国民族艺术上的表现规律和法则运用到今天的创作中去,才能创造今天的、时代的民族艺术。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周国桢在陶瓷艺术教育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年开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21年中,周国桢培养了大量陶瓷艺术人才,其中,许多人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界的学术带头人,甚至已成为新一代陶艺的领军人物。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等名家都出自他的门下。现代陶艺作品《生死时速》在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上荣获金奖的孟福伟是他的徒孙。
周国桢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比如《本土意识的崛起》、《动物雕塑的写生与造型》、《漫谈现代陶艺创作》、《美术陶瓷的新风格与粗质材料》、《我的一点创作感想》、《我画动物速写》、《中国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等等。这些学术文章,对中国现代陶艺界乃至世界现代陶艺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周国桢与许多当代陶艺家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能够自觉的皮肤病白癜风百癣夏塔热片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xg/bsmxg/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