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首先,补刀小组在这里,祝大家假期愉快哟~然后,今天推送一篇,轻松愉快的小文章,希望你们稀饭,吼吼。
相信很有朋友都曾有过这样的现实体验,就是在听某首流行歌曲的时候,对于歌曲的旋律,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比如,SHE的《不想长大》的副歌旋律,出自?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像这样,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掺杂着古典音乐的调子,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啦,先举几个我们熟知的歌,热热身。比如,还是SHE的歌,《波斯猫》这首,绝对是很多90后的年少回忆,副曲部分,沿用了柯尔特比的《波斯市场》,这么一看,填词还是蛮切题的,哈哈。但是,另外一首《Remember》,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虽然是轻快的旋律,然而仔细听,天鹅湖的轻快中渗透着灵动与雅趣,这是流行歌曲副歌中没有体现出的,只是流于表面的改编,还欠火候。除了SHE,张韶涵的《寓言》,又是一首妥妥的青春记忆啊,改编自《愿上帝赐福给人们》。同样的旋律,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不得不感慨下,任何先入为主的记忆,都会成为接受另者的障碍。其他还有很多例子,像林俊杰的《灵魂的共鸣》开头部分来自于《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杨丞琳的《祝福》,其实也是改编自埃尔加的《爱的礼赞》;五月天的《纯真》,后半部分副歌沿用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张惠妹的《卡门》这些就不一一展开了。
写这篇文的动力是昨晚睡前偶然随机到薛之谦的《意外》这首歌,一听到开头旋律,觉得熟悉,立马想起,这不是我最爱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一首吗?这绝对是马友友的粉或者乔布斯的粉,都造的一首曲子哈。
接着,我又发现了薛老师另外一首《未完成的歌》,前奏是巴赫的小步舞曲,听完这后,我久久不能入眠,内心os:原来你是这样的薛老师!作为一个爱思考的少年,在这个如水的夜晚,我开始思索这样几个问题: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音乐调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做真的好吗?话说,这真的不是抄袭吗?1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谈到的“西方古典音乐”,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广泛意义上的,可以将“古”理解为时间上的过去式,“典”理解为经典,这样所涵盖的作品时期是非常广泛的。而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西方古典时期的音乐发展,时间被定格在年到年,这一时期,有为人们所熟知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比如现代交响乐之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但从前面所举的例子来看,流行音乐中借鉴的并不仅仅是这一时期,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很多作曲家,如肖邦、比才、柴可夫斯基等上榜率仍挺高。这有什么作用呢?我想,这并非是用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来阐释这么简单。不如,先来思考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这个问题?如果单纯来欣赏古典音乐,可能对很多不懂乐理的人来说,不能算真正听懂,换句话说,会错过很多细节之美。但,也有一些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并非专业出身,在聊起古典音乐时候仍是激情满满。我个人所理解的“何谓懂音乐”,如同将音乐作为一个文本解读,正如韦勒克和沃伦的那本《文学理论》书中的逻辑框架一样,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近年来,电视上音乐类的选秀节目越演越烈,红了歌手的同时,也红了几位乐评人。如果你们细细来看他们的评述的时候,其实,套路满满。有内部研究的,会去分析编曲,说一堆你可能还不太懂的专业术语,然后你敬佩地点了个赞;有外部研究的,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兴致来了,可能还愿意给你讲一段风花雪月的“历史”,然后你开心地点了个赞。但无论哪种套路,都是让我们不断接近歌曲本身的路数。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乐评人,也没有最好的乐评文章。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将美言出来的,很多时候,就不美了,哈哈,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每个评论文章,在夸完之后都有一个“但是”。无论如何,评论者都试图让歌曲的感觉进行外化,让你能够感知。例如,网易云音乐中一段“经典”的评论:“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而肖斯塔科维奇啊,就适合变态杀手摘下白手套,像创造了珍宝,对着自己的杰作眯眼微笑。”这也算是解释了,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既而,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流行音乐中加入古典音乐有什么作用呢?将某段经典旋律被改编进入流行歌曲中,这个感觉,哈哈,就如同我们写作文时,总喜欢加几句名人名言似的。但是,作文中的名人名言也要用的合理与巧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同理,流行音乐中那些古典音乐的旋律也是这样。这里我举个正面的例子哈,分享一首我非常非常喜欢的,陈奕迅的《Strangerundermyskin》。
如果你喜爱古典吉他的话,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你绝对绝对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这首歌的曲子是《爱的罗曼史》(又或者你看过《蓝色生死恋》,这首曲子也是熟悉的)。如果你同时又是个港乐爱好者,那这首歌绝对绝对是惊喜之惊喜。周耀辉的词,陈奕迅的嗓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切题作文那么简单,自己感受吧。
PS.文末有歌词信息
2
善用古典音乐,诚然,是一种加持,但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和很多评论者表扬了一番之后一样,我要开始“但是”了。相比于流行音乐的广泛传唱,古典音乐并没有很广泛的市场,这就带来了先入为主的尴尬。听《不想长大》的人,他们不知道这是莫扎特的曲子,当某天,他们听到了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第一反应不是这首曲子怎么样,而是想到了《不想长大》这首歌,而且挥之不去。另外,我留意过,歌曲信息很少会把加入的古典旋律的作曲名字写上,或者加以说明。这不得不引发另一思考,就是这样做,真的不是侵权或者抄袭吗?3一般而言作曲家死后50年,他的作品就属于全人类,任何人使用都不侵权,所以现在很多音乐用到了莫扎特或巴赫的乐曲都不算侵权,但这只针对作品本身(通俗点说就是乐谱)。如果有乐队录制(并发行)了这个作品,你从里面剪了一段出来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做混音,那你还是侵权了,侵权的对象是该录制品的版权方,可能是乐队或制作公司或发行公司。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与其大段的利用古典旋律,不如来看看周杰伦的示范吧,如何将古典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增添新的活力。曾有人问为什么周杰伦的歌曲传唱度这么高,我很愿意把一大部分原因归结于他古典功力的深厚。不仅是《晴天》里谁都愿意跟着哼的:ruisousouxidouxila,soulaxixixixilaxilasou,更有那些藏在旋律里的古典。周杰伦的吐字有多不清晰,他的作曲就有多工整。经典的《龙卷风》的副歌是工整的三连音;《夜的第七章》是流行音乐里少见的复调,《乱舞春秋》那句妖娆的三键旋律,《以父之名》副歌最后一段“斑驳的家徽擦拭一夜~~)你为什么唱不对,还不是因为周杰伦觉得光玩节奏太单调,不如我们加点旋律吧!说到旋律,我们真的要弄清一个事实:小公举周杰伦不仅是你们眼中的唱作达人,更是小编眼里的切分音狂魔,修饰音狂魔,多连音狂魔,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来哼一句《骑士精神》“他们的语气,好笑的攻击,自卑的心理”语气攻击心理三个词一闪而过不占拍子,可是重拍就在这三个词上!有没有叮铃一下乐句开花的感觉?一度感觉周氏唱腔最显著的含糊不清却一字不落还一闪而过的唱法根本就是炫技:一拍不少。
不服再上一句《听妈妈的话》,我把节奏都给你划好了。
“听妈妈的/话吧,晚点再恋/爱吧,我知道你未来的路,但/妈比我更清楚“三连音五连音切分音一个不少,如果你觉得这首歌的rap是简单的,确认能把节拍都唱对吧先。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并无高下之分,只是类别不同。周杰伦在华语流行乐中的创作中对古典音乐的运用,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是偏爱,毕竟周董是古典钢琴的出身。最后想用他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的《secret》开头作结:
Followthenotesuponajourney
跟随着音符踏上旅程
Atfirstsightmarksonesdestiny
第一眼就决定了缘分
Oncethevoyage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好点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sy/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