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猫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

Text/彭泽琴Editor、Drawing/张涛拉罕

编者按:

兔狲是种奇妙的动物,动如脱兔、静如处子,静态的兔狲活像一团肉滚滚的小肉球,萌萌惹人爱。而捕食时,它则摇身一变成了令猎物胆寒的猎手。它锋利的牙齿和爪子,悄无声息的行动都是最厉害的杀招。

这个又可爱又喜欢独自一人行走天下的兔狲,不知怎么的,还真有点儿酷酷的哦。

冬季里的兔狲看起来尤其惹人喜爱它们本来就短腿肥臀,再加上一身格外长的绒毛,看上去就像一个活动的大毛球,感觉非常温暖。

兔狲的战术包括诱使毒蛇喷尽毒液,直接闪电般地用锋利的牙齿咬住毒蛇的七寸等,绝对是“杀蛇高手”。

作为感情最丰富的猫科动物,兔狲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皆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关于爱情的,也有关于亲情的。

上图:兔狲的大小和家猫差不了多少,但它们却比家猫要残暴得多,它们不仅捕食野兔和老鼠,就连毒蛇也是他们的盘中餐。

在汉语中,兔是指兔子,狲的意思就是猴子,因此不少人一看到“兔狲”两个字,就认为这种动物与兔子或猴子有亲缘关系。事实上,拥有奇怪名字的兔狲是猫科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外貌体型都和家猫极其接近——原来的原来,因为肥胖的脸庞,兔狲一度被认为是波斯猫的祖先。

兔狲的生物特征非常鲜明,腿很短,体型肥硕,毛发又长又厚,看起来特显矮胖。不过,看似笨拙的兔狲却性情凶猛,特别善于捕捉鼠类,因此受到草原牧民们的保护和喜爱。由于兔狲和蛇处于同一生态位,彼此之间属于相互竞争的敌手关系,所以两者经常为了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对兔狲来说,尽管对手是一口致命的毒蛇,它也能毫不退缩,凭借矫健的身手和高超的躲避技巧与其周旋,而且常常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01.

荒野独行侠

冬天活像大毛球

兔狲看起来毛茸茸的,再加上名字里有个“兔”字,很容易就能使人联想到兔子那样温顺可爱的小动物。实际上,兔狲虽然憨态可掬,但行动速度却十分敏捷,它生性凶猛、残忍,跟兔子那活泼温顺的性格相去甚远。作为猫科动物,兔狲的生物特征与兔子或猴子也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

“兔狲”这个名字源于一种突厥方言。据资料记载,兔狲是从突厥语系中的一种发言里音译岛汉语中来的,原本的意思是“站住”。古代的牧民在放牧、游猎时如果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突厥语“站住”的意思)——更神奇的是,兔狲常常会听话地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

上图:兔狲的瞳孔呈淡绿色,这让它们的眼神看起来颇有神,极其犀利。很多猫科动物的爱好者都将它们称为“霸气版的家猫”。因为它们毛茸茸的样子极为讨喜,很多人都想将它们当做宠物来饲养,并称兔狲为“神宠”。

从外形上来看,兔狲和猫十分相似,也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野猫。成年兔狲体重2-2公斤,体长50-65厘米,大小类似家猫,但比家猫粗壮。兔狲的额头很宽,嘴却很短,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长着长长的胡须。兔狲的瞳孔呈淡绿色,眼睛上方有触须似的眉毛。它的耳朵又圆又小,双耳距离较远,位置偏低,当它们将耳朵竖起来时,在厚厚的体毛中也不明显,整个脑袋看上去就像一颗圆圆的毛球。

兔狲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覆盖全身的长毛,这是因为常年生活在高寒荒漠中而进化出来的。这些毛又长又厚,细密柔软,尤其腹部的毛,足足比背部的毛长了一倍还多。在漫长的冬季到来时,这些腹毛能很好地把兔狲的身体和冰冷的地面隔绝开。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兔狲的足底长有厚实的肉垫,能使它们的行动更加迅速且悄无声息。它们的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约30厘米长,同样覆盖着厚实的长毛,看上去又粗又圆。

兔狲的毛色较杂,且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时候,全身体毛呈深棕黄。而不同地区的兔狲毛色也各不相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兔狲有沙黄色的毛发;生活在内蒙古及西伯利亚一带的兔狲为浅灰或青灰色......冬季里的兔狲看起来尤其惹人喜爱,它们本来就短腿肥臀,再加上一身格外长的绒毛,看上去就像一个会活动的大毛球,感觉十分柔软,也非常温暖。

上图:兔狲头部的毛为灰色,夹杂着一些黑色的斑点,这让它看起来颇有些猎豹的霸气。

02.

凶悍的捕猎能手

面对毒蛇毫不示弱

依仗着厚厚的毛皮,兔狲大多居住在高海拔、气候寒冷的草原、荒漠或戈壁地区,也有少数生活在灌丛、丘陵及山地。几乎在整个亚洲的高原地区,如中国、伊朗、阿富汗、印度,甚至在寒冷的俄罗斯,都能看到兔狲敏捷的身影。在我国,兔狲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等地的草原和戈壁上。

尽管兔狲个头不大,但作为食肉的“小猛兽”,它们在大自然中很少遇到敌手。兔狲选择的居住地通常十分隐蔽,洞口隐藏在乱石或杂草中,入洞后通路弯曲,真正休息的地方往往在离洞口很远的深处。整个白天,兔狲都藏在洞穴深处呼呼大睡,直到黄昏才开始活动和猎食——值得一提的是,兔狲习惯独具,尽管自己不会筑巢,但却十分善于利用一些天然岩石缝或洞穴,甚至直接闯入其他动物的巢穴,来个“鸠占鹊巢”——旱獭就常常成为其牺牲品,不但巢穴被占,甚至还会成为兔狲的爪下亡魂。

兔狲的视觉和听觉十分敏锐,能够在夜间迅速准确地捕食猎物,它们的猎物一般是鼠类、旱獭、野兔等小型动物,但偶尔也会吃诸如沙鸡等的鸟类。在饥饿难耐时,它们甚至还会袭击狍子、鹿、猪、羊等体型较大的动物。捕猎时的兔狲睿智而警觉,发现猎物之后,它们会借助草丛、灌木丛、石头等物体作为掩体,让自己灰暗的毛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天,不被猎物发现。脚底上厚厚的肉垫能使它们悄无声息地慢慢靠近目标,而后以迅雷之势扑向猎物,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将猎物的喉咙撕碎。

如果兔狲的致命一击失手了也没关系,粗短的四肢能让兔狲在辽阔的草地或雪原上长时间快速奔跑,猎物们在长跑耐力赛上全然不是它们的对手。有时,野兔等猎物在逃跑过程中会一头扎进土洞或刚够容身的石缝中,兔狲会十分耐心的在洞口等待,直到猎物再次出现。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冬季十分难熬。尽管兔狲能够长时间忍饥挨饿,但在食物极度缺乏时也不得不大白天出外觅食——很多兔狲的野外照片就是在这时候拍下的。饿极了的兔狲们有时还会悄悄跑到人类的村落中,伺机捕猎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们。

上图:兔狲是猫科动物中情感最为丰富的,关于它们的传奇故事,从爱情到亲情,无一不让人们震撼。

尽管兔狲偶尔会损害人类的财产,但草原上的牧民仍然对这种动物爱护有加,因为它们是草原上最出色的捕鼠能手。草原上鼠类泛滥便会影响牧草的生长,进而影响牛羊家畜的放牧。兔狲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各种鼠类,因此它们对消灭鼠类、防止传染病具有重要作用。

同样喜欢捕食鼠类的蛇和兔狲是死对头。因为食谱相近,它们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兔狲搏蛇的战斗在草原和丛林中经常发生。无毒的蛇类遇上兔狲往往只能望风而逃,因为它们自己也知道不是对手;如果兔狲遭遇到毒蛇,那则会发生一场势均力敌的精彩搏斗——毒蛇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咬到兔狲一口,就能占领先机,往下只需注意防御继续与兔狲缠斗,等待兔狲毒性发作;而如果毒蛇的偷袭失败,那双方就会形成对峙的局面。搏斗的时间越长,招数更丰富的兔狲的获胜概率就越高。兔狲的战术包括诱使毒蛇喷尽毒液,直接闪电般地用锋利牙齿咬住毒蛇的七寸等,绝对是“杀蛇高手”。

上图:兔狲全身的绒毛都非常丰厚,而且极其柔软,它们蜷缩起来时,特别像一个圆圆的皮球,非常可爱,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

03.

感情丰富的猫科动物

“双头”兔狲和悬崖上的母亲

独来独往的兔狲,只有在进入发情期繁殖交配时成双成对地出现。每年的2-3月,北方草原上仍是白雪皑皑——地广人稀的草原在夜晚尤其安静。但如果这时有“猫叫”划破夜空,那肯定就是兔狲出现了。兔狲发情的嚎叫声比家猫发情时的叫声更粗野刺耳,有时还伴随着激烈的打斗声。

生性凶猛的兔狲到了发情期脾气暴躁,它们的发情期一般持续约42天。经过交配后,妊娠期为66-75天左右,产崽时间在食物充足的初夏,每胎3-4只,最多可达6只。

初生的小兔狲更像一只小猫,全身披着灰色的1绒毛。兔狲的生活里没有父亲,在出生后直到4-6个月的哺乳期内,它们完全依靠母乳生存,之后跟随母亲学习觅食和战斗,1岁左右离开母亲,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开始独立生活。兔狲的领地意识很强,每只兔狲的领地范围约4-6平方公里,它们会用尿液来标识自己的领地。2-3岁左右,兔狲达到性成熟,开始繁衍下一代。通常,兔狲的平均寿命可达10-12年。

上图:兔狲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海拔高度米的山地也能成为它们的栖息之所。在荒漠草原、荒漠戈壁中都能寻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通常在岩石缝隙或石洞中居住,有时也会利用别的动物(如旱獭)的弃洞为窝,其巢穴内部非常弯曲,深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

作为感情丰富的猫科动物,兔狲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做“双头兔狲”。

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丛林的一个与世隔绝的苗族村寨中。寨子里的家禽家畜在冬季难免会受到野兽袭击,但猎人们在蹲守野兽时发现了奇怪的动物: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兔狲。一时间,各种说法传遍村寨,为了保护寨子里的家禽家畜,猎人们精心布置好圈套,最终用渔网和陷阱抓住了这只奇怪的“双头”兔狲。显然,两个脑袋的兔狲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双头”兔狲其实是一只兔狲驮着另一只,因为贴得太近了,如同连体,在黑夜里看上去就像是长着两个头。让人感慨的是,背上的那只兔狲两只前腿少了一半——猎人们推测应该是被捕兽夹给夹断了。这时人们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只兔狲是在演绎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啊——习惯独来独往的两只兔狲在某一年的恋爱季节中相爱了,其中一只兔狲中了猎人的圈套,被斩去了前腿。但它的爱人并没有抛弃它,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它背起了自己的爱侣,在暗夜的丛林和村庄中穿梭......

上图:兔狲有3个亚种,不同的种类皮毛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高原亚种背面为沙黄色,上部为锈棕色,尖端为黄白色;指名亚种背面为青灰色,毛尖为黑褐色;还有通体呈淡黄色或白化品种存在。

除了“双头”兔狲这样不离不弃的夫妻,还有一个为子女舍弃生命的兔狲母亲的故事也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位于甘肃北部的高山牧业经常遭遇狼害,为了保护畜牧业,当地政府经常组织有经验的猎手们一起前去清楚狼害。在一次外出狩猎期间,带着猎狗、手拿猎枪的猎户无意间发现山谷里蜷缩着一只母兔狲,还有两只幼崽依偎着它。猎犬见状立马朝母兔狲狂吠起来,或许是受到了猎犬的惊吓,母兔狲慌不择路的逃向了山崖。前面是无路可走的悬崖峭壁,后面是不同狂吠的猎犬,进退维谷之际,这只兔狲四下张望,做出了让猎户终生难忘的壮举——它让幼崽咬住自己背上的皮毛,把它们驮在背上,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猎户绕下悬崖,在谷底发现了已经被乱世击穿了身体的母兔狲尸体,但两只小兔狲却毫发无损,只是惊恐万状地伏在死去母亲的身旁不断哀鸣......

*《感情丰富的兔狲,能杀毒蛇的荒原独行侠》一文出自《环球人文地理》14年1月刊









































白癜风复发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jg/94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