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猫

领悟善生经1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嘉宾朋友

今天下午非常荣幸,受到我们天台县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特别是我们月净法师精心筹备,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见面。我今天下午的讲题是《领悟善生经》,有个小标题「佛教伦理学讲座」。

这一部《善生经》,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颇为陌生。这里有一个机缘,很久以来,很多学佛的信众,都跟我说,法师我们很想能够有机会,直接读一读佛经的原典。基本的经典我很想读一读。很多人就向他推荐,说《金刚经》很好,你去读《金刚经》,要么说《心经》非常好,你去读《心经》。读完《心经》读完《金刚经》,很多人说如同天书啊看不懂,难道佛教的经典就这么难懂吗?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跟我探讨,我就说,小学有小学的教材,中学有中学的课本,一个初入门的学佛者,如果冒然地去读《金刚经》和《心经》,或者说《楞严经》《维摩诘经》,其实是小学生读了大专教材。因此我经过一个探索,罗列了五本经典,把它取名叫「佛教入门五经」,我想推荐给各界朋友。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刚刚入门,却非常想要读佛经的人,要研讨佛理,那么有这样五本篇幅比较简单的经典,是适合大家来阅读的。首先第一本叫《八大人觉经》,第二本《吉祥经》,第三本《善生经》,第四本《十善业道经》,第五本《佛说阿弥陀经》。这样一个,有基础,有重点,有归宿的系列。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适合初学,概略地了解什么是佛教的原汁原味,所以叫佛教入门五经。

今天就很荣幸地要向大家介绍,入门五经当中的第三部经典《善生经》。《善生经》在中国前后现存的,一共有四种译本。因为大家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佛经都是由印度的梵文,或者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的。早在后汉的时候,安息国有一位高僧叫安世高,这个安息国,后来又称波斯国,有一种猫很有名,叫波斯猫。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当然我们说今天的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而在几千年前,一千多年前,伊朗恰恰是一个佛教国家,当时叫安息国。安世高法师,还是一位王子出家,他翻译了一本经典叫《佛说尸加罗越六方礼经》,这个尸加罗越是一个印度人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善生,所以这是第一部《善生经》,被介绍到中国。接下来在西晋的时候,三国归晋,三国结束,就出现了两晋,西晋、东晋。西晋的时候有一位高僧叫竺法护,我们也称他敦煌菩萨,他翻译过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正法华经》,同时他也翻译了一部经典就《善生子经》,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第三个版本是姚秦时候,我们历史学上正式名称叫后秦,后秦的时候有两位三藏法师,一共是两位,一位叫佛陀耶舍,一个叫竺佛念。他们两位印度高僧来到了中国,共同合力,翻译了一部非常大的经典叫《长阿含经》。在《长阿含经》的第十一卷就有一本《善生经》包括在里面,所以这本《善生经》是第三次被介绍到中国。我今天下午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第三个版本。第四就是在东晋,西晋以后的东晋,东晋有一位三藏法师叫瞿昙僧伽提婆,也是印度人,名字比较拗口,翻译了一部《中阿含经》,前头是《长阿含经》,这里翻译的是《中阿含经》,这个《中阿含经》的第三十三卷,也翻译了一部同名的经典,也叫《善生经》,这是《善生经》的第四个译本,也是现存的最后一个译本。为什么我们要弘扬第三本译本呢?因为第三本比较简明扼要,第三本三千多个字,而《中阿含经》当中的《善生经》,第四次翻译过来就有四千多个字,所以我想我还是推广第三部,篇幅比较折中的《长阿含经》当中的《善生经》。

那么这一部经典,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被四次介绍到中国,但是非常可惜,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岁月里面,好像没有保留下一个文献,说古代的高僧,有对《善生经》作过讲解,作过弘扬。很少有这样的记载,也没有留下一部古代的《善生经》注解。我们说一部经典前前后后被翻译四次,不能说这部经典不重要,那么既然重要,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总是把它忘掉,没有很好地去弘扬它呢?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佛教,对《阿含》类经典的重视不足,大家知道我们天台山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的天台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对佛一生的教化作了一个基本的归纳,称为「五时判教」。那么在这个五时判教当中,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因此除了华严顿教,《阿含经》是作为最早期的初级经典,作为宣扬人天乘佛法的这种价值而出现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祖师看来,它是基础的,但它不够圆妙。而中国佛教,恰恰是极度重视和推广大乘圆满佛法,因此有意无意地,会对基础的《阿含》类经典重视不足,这也是人之常情,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历史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阿含类经典,所阐述的人天乘的佛法,恰恰到了中国,是一个儒家人伦教化,极度成熟、极度普及、极度发达的,这么一个国家。所以,讲人伦教化的,做人道理的,这些基础教化,由儒家占领,由儒家承担了。而佛教的这一批人伦教化,似乎可以让它休息,儒家有足够的精神遗产来承担这一份工作,这也是咱们的中国特色。因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伦大道讲的非常好,所以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当中,同样讲人伦大道,既然我中国本土有这么发达的,这么成熟的一套教化体系,那么你就讲出世的大乘佛教好了。入世的人伦教化,你《阿含》的就可以不要讲了,讲讲儒家,做做君子,就足以代表了。可能还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所以《善生经》在中国的古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发现,儒家人伦教育,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在我们的社会主流思想中,已经渐渐淡出。所以我们社会上要开始补课,要进行我们的国学复兴。所以大家注意到,现在流行《弟子规》,很多大学教授,很多社会贤达,有识之士。开办《弟子规》,弘扬《弟子规》。《弟子规》是什么?是一部清代康熙年间一位秀才编著的,基础的人伦教材,很基础。它在讲的是做人的一些根本,比如说「长者先,幼者后。」,你说这个道理浅显吧,再浅显不过了。但重要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就已经长幼失序了,我经常说,八十岁的老父亲,他的生日不见得有人会特别的重视,而八岁小孩过个生日,爷爷奶奶坐在他的左右,文东武西,群星拱月,把这个小老寿星捧在当中。这就失去了长者先幼者后的一个尊卑之序。当然这是一个例子,一个很表面化的例子,表达了我们现实当中人伦教育的一种缺位。那么社会上要弘扬《弟子规》,与之相应,我们佛教界,也要大力弘扬《善生经》。为什么,因为《善生经》集中阐明了佛教的基本伦理法则,教导我们如何来完善你的人格人品。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佛教伦理学讲座。那么什么叫伦理呢?伦理就是人伦常理,做一个人所要奉行的一个基本的道理。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就是法则,就是道理。因此伦理,它也可以称为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规范,也是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个价值体系。所以大家听了就知道何等的重要。

《善生经》的序幕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佛会讲这部《善生经》呢?大家都知道佛教当中有一个叫善财童子,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不知道佛教有一位善生童子,光知道善财,没听说过善生。今天我们这部经典的主人公,就是善生童子。他是哪里人呢,当然是古印度人,古印度的东北方有一个著名的大国叫摩竭陀国,摩竭陀国的首都叫王舍城,佛当年就是在摩竭陀国菩提树下成道的。佛有一次就住在摩竭陀国的王舍城郊外灵鹫山中,佛经当中叫耆闍崛山,简称叫灵山。佛在那讲过一部著名的经典《妙法莲华经》,那么佛是住在郊外,王舍城东北方的灵鹫山,但是他吃饭要托钵化缘,在山中没有饭吃,早期的寺院也没有厨房没有食堂,要游行人间,要托钵行化。所以在一天早晨佛独自一个人,来到了王舍城。所以这一部经典的特点是什么,讲经的人一位,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听经的人也是一位,善生童子。所以我们看过《金刚经》看过《地藏经》看过《法华经》,所有的经典,座无虚席,人天大众有多少阿罗汉弟子,多少菩萨弟子,多少诸天护法弟子,而这一部经典,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老师一位,学生一位,二人对答。但是我相信阿难尊者应该在场,如果阿难尊者还不在场,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出家,跟在佛陀的身边的话,那么也是晚年佛把他说过的法,重新回顾给阿难尊者听,所以前头统一标的是「如是我闻」,还是以阿难尊者的口吻说,这一部经典是我亲耳听佛这么说的。佛到王舍城,看到河边河畔,一个园林,有一个富家子弟。这位子弟就是善生,我们叫善生童子。大家说这个童子是不是就六七岁啊,不是。在印度,童子不一定指的是儿童,可以说未婚男青年就是童子,未婚女青年就是童女。他也可能十几岁,也可能二三十岁,都有可能,总之是一个年轻人。佛发现这个年轻人在干什么呢?他在洗澡,在河边穿着衣服在洗澡。用河水从头到脚在冲,在自己冲洗,把自己冲的干干净净,衣服湿漉漉的,合掌,手里还拿着新鲜的吉祥草。朝东拜、朝南拜、朝西拜、朝北拜、朝上拜、朝下拜。叫行六方礼,拜六方。这种情行,在今天的印度恒河两岸,我们偶尔还能看见。印度是个热带国家,一年四季很炎热。水能给我们带来清凉,水能够洗去我们的污垢,所以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因此任何人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祈祷之前,已经不是简单的擦把脸洗个手了而是要沐浴清净,就在河边上洗澡。但是他的举止很神奇,他是朝六个方向不停地拜。所以我也想到了,我们目前佛教界的一个状况,我看到很多老年人到寺院里拜佛,点完香之后他不是光冲着佛像鞠躬,他要朝南拜、朝西拜、朝后拜,要转一圈拜,我就看不懂了。我觉得很奇怪很多余,你来烧香拜佛,你就冲着大殿,冲着佛拜好了。你朝左拜,朝右拜,朝后拜干什么,今天我有所领悟,原来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习俗,敬礼六方,天地,东西南北,都在我的恭敬之中,有这样一以贯之的这种习惯。而且印度的习俗也跟中国有影响,或者说异曲同工。佛就去问这位善生童子,他说你一大早湿漉漉地在这里拜六方,干什么呢,谁教你的呢?善生童子就对佛说,他说我老父亲临终的时候,对我有这样一个交待,我父亲教我,要求功德,你要得到天下人的恭敬尊重,你要尊重天下。所以你要求福求慧,你就每天东南西北给我去拜一圈。佛听了之后,有感觉。佛并不认为拜六方,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佛是一个大导师,他不会开门见山就说,你爸爸教你的这个东西,我看是没有多少意义。我另外教你一个妙法,这不是佛,佛最具有善巧方便的人,所以他不直接这样否定,也不加以直接的纠正。他倒是笑眯眯地问善生,他说在我佛法当中,也有六方礼,也有拜六方,但是我的六方跟你的六方不一样,你想不想听一听啊。这位善生童子,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哦这么巧合,我爸爸教我拜六方,伟大的佛陀也有拜六方。那我倒想听听了,于是善生童子当然是非常非常地恳切,就说“唯愿世尊为我说圣贤法中礼六方法。”佛法是圣贤法是不是,我父母教我的是凡夫法,我爸爸再了不起也是个凡夫,所以我的是凡夫法,佛教我的是圣贤法。我非常希望听听,佛所讲的圣贤法当中的「礼六方」,到底是怎么样的。

“佛告长者子”佛就对善生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我们念经,有很多在座的老居士,你们觉得很亲切,佛经当中“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一直有这句话。什么叫谛听谛听?就是要认真,要投入。你听课,要认真,要投入。你要光带耳朵暂时不要带嘴巴,认真投入地听。什么叫善思念之呢?就是要勤于思考,要带耳朵带脑子,边听边记边想,要思考,要消化。“当为汝说”我马上为你说。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善生经》当中讲的精彩内容了。那么《善生经》的精彩内容,它所讲的伦理学,佛教伦理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在这个《善生经》当中,一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叫个人伦理,第二部分才是人际伦理,也就是说你跟社会跟大众要和谐。首先自己跟自己要和谐,如果自己上半月这么想下半月这么想,颠颠倒倒,没有一个主见,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那么他有可能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吗,能够处理好大量的人伦道德关系吗,处理不好。所以说,在教导他人际伦理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铺垫,你要做好自身的净化,就个人伦理我先要给你讲清楚。那么个人伦理就是告诉我们,个人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这就是讲个人伦理。那么人际伦理,是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怎么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怎么样去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

现在我们先讲第一部分,个人伦理。个人伦理又分为三小段,所以佛教的经典体系结构,是非常清楚的,两大段。两大段当中的第一大段又分三小节。在个人伦理当中,佛首先提出,要警惕「四结业」。我们学校里面,有所谓毕业生,还有一种叫结业生,没有毕业,但他修完了学习,读完了这一套书,但是考试没有通过,我们就把他称为结业。但是我这里讲的四结业,字是这两个字,意思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业,就是作为。四就是四条。这个作为前头加一个结是什么,我们现在有一句话「我心里头很纠结啊」,这个结,就是因为你行为的不规范,不善良,不理智,让你的身心受到了束缚,被绑起来了,就像一个绳结把你人给绑起来了,所以我们要追求解放,为什么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劳苦大众没有自由,我们要解放他。那么佛教倡导什么呢,心灵的解脱,要解脱。无论是解放也好,解脱也好,无非就证明,我们已经被绑起来了。我们纠结得很,身心不自由。为什么身心不自由,佛告诉我们,首先你要警惕四种结业。四种行为把你纠结起来了,哪四种呢?「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泆,四者妄语。」佛在讲个人伦理的时候,开篇就给你讲,第一不能杀生,第二不能偷盗,第三不能邪淫,第四不能妄语。佛教的五条根本戒当中,开门见山就强调了四条。不杀生是什么,珍爱生命,慈悲平等。我们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有一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春天的鸟大家不要去打它,因为春天是繁育的季节,你把它的妈妈打死了,小鸟在巢中盼望着它妈妈来喂养它,但是妈妈不会回来了,小鸟也就饿死了。所以这种君子的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在我们佛教当中,就叫不杀生。为什么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平等的,珍爱生命,慈悲平等。所以佛教倡导不杀生,第二倡导不偷盗,什么叫不偷盗,小者为偷,大者为盗。偷偷摸摸的叫偷,明目张胆的叫盗,所以叫江洋大盗,没听说过江洋小偷,不偷盗的原理,就是尊重物权,取之有道。你说东西谁不喜欢,财富谁不喜欢,珍宝谁不喜欢,大家都喜欢,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合理合法,这就是不偷盗。第三,不淫泆。我们通常讲不邪淫,《善生经》翻译为不淫泆。因为一旦人荒淫就会无道,淫乱就会放肆,所以这也是自古以来困惑我们人的,因为人与生俱来有这种自然的男欢女爱的欲望。这个欲望控制得当,就是合理的,也是合乎戒法的,佛教称为正淫。合乎戒法,合乎伦理道德,但是如果出格了,如果违法了,那么就叫荒淫无道。这是我们佛教坚决反对的,是法律,社会道德所谴责,所不容许的。所以我们记住八个字,净化感情,淡化色欲。能够净化我们的感情,男女感情我们淡化一点,淡化我们的色欲,取之有道,这样的话就是不淫泆。第四条,不妄语。我们现在全社会在提倡诚信社会。不妄语,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心口合一,诚实守信之人。第一要心口合一,第二要诚实守信,不要让人家评价说,张三这个人的话你好听的,你要把他的话倒过来听,那么就差不多了。或者说他说的五句话当中,你听一两句有得好了。如果一个人背后被人家这样在评价,那么他是失败的,他的自身伦理,就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开篇就说,如果你杀生了,你偷盗了,你邪淫了,你妄语了,就作下了四结业。一种纠结的行为,绑缚自身,得不到自由和解脱,我们要回避,这是佛对善生童子的第一条教导。

第二条教导是什么呢?是给善生童子指明了四恶处。这个比较好理解,四条有罪恶的地方,叫四恶处。四条有罪恶的东西,恶处。处是处所,罪恶凝聚的东西。哪四条呢?「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欲就是贪欲。恚就是怒火与仇恨,佛教叫嗔恚,两个土下面一个心,这个字念hui,佛教的专有名词,叫嗔恚。我们用现代白话来表达,就是怒火与仇恨。我们或多或少,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有怒火,我有仇恨。三者怖,我们现在说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这是外来的,那么内心的恐怖盲区,恐怖意识,是对外的也好,被动的也好,我们都不受欢迎。因此这个怖畏,这个恐怖因素,恐怖阴影,我们要把它剔除掉。第四是痴,就是愚昧。什么样的人叫愚昧,我们通过两个繁体字跟简体字的对照,来作一个阐述,繁体字是病字头里头一个疑问的疑。什么意思呢?说如果一个人对真理,对道理,犯了疑心病,这个人就痴掉了。对道理,对真理生疑心病,有用吗,我该听吗,值得我去做吗?生了这样的疑心病了,这个人就是个痴人。这是从繁体字的角度来解这个字。简体字我觉得更到位,简体字是病字头里面一个知识的知,所以我经常讲,当你的知识生病了,你就痴掉了,知识生毛病了。我们啥都可以生毛病,你的理智怎么能生毛病呢?你的知识怎么能生毛病呢?知识生毛病了,那你就痴掉了。这是从简体字的角度去认识它。所以佛教把它称为愚痴无明,心灵没有光明,没有光亮,这个叫四恶处。是我们要躲之唯恐不及的,所以大家看看,佛所强调的自身伦理。第一条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妄语,不能邪淫这四条,是指对我们的身体行为和口。身身心身体,主要是身体的造作,不杀生是身体的,不偷盗是身体的,不邪淫是身体的,不妄语是口头的。所以身和口有了规范,有了约束了。那么后面的四条呢?不贪欲,不仇恨,不恐怖,不愚痴呢,完全是我们的意识层面的,心灵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佛要规范我们的伦理行为,不但是教你要有一个,干净的身体,干净的语言,更重要要有一个干净的心灵。所以从行为、语言和心灵三个角度,进行一个有效的规范。上述四种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是推动我们造恶的万恶之源,趁早要把它远离掉。那么这里。大家也会想到,说佛教就是这么多清规戒律,四戒、八戒、十诫。听说比丘有两百五十条戒,这么多清规戒律,人好不容易做一次,这个业不行,那个也不行,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敢信佛啊,就是怕过早地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这个也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那么多清规戒律,所以佛教再好,将来再说,我现在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过早地让自己背负这么多的约束,这么多的戒律。那么我在这里就想跟大家讲,这个人,自由和不自由。坐牢的人是不自由的,我们社会普通大众是自由的,那么这么样不坐牢,首先要知法守法吧,为什么他会不自由,因为他违法乱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清规戒律不是对人生的束缚,而是让你获得一个最大的自由的保障。因此我们现在建立法制国家,我们国家除了根本大法宪法之外,有多少法,有税务法,有婚姻法,有劳动法,有什么水法,有什么文物法。行行业业,哪个行业没有法。没有法也有法规,对不对。但是对于一个守法公民来讲,你活得很辛苦吗?你生活在法制社会,一天到晚面对着几百部法律,你是座也座不安稳,躺也躺不安稳了吗,不是的。作为我们守法公民来讲,法律越多,我们的社会环境越好,我们活得越舒畅越平安。反过来,如果不需要法律,大街上没有红绿灯,自由吧,没有红绿灯,那是很自由的,但是你看了,那才叫真正的不自由,南来北往的车,别指望今天开出去,就纠结在那里了。正因为有了规范,有了约束,绿灯行,红灯停,看上去是约束,但是保障了你的通达。所以对戒律,我们要抱这种观点。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同样要持这种心态,是为你得到最大的自由,保障你的最大一个民主,才要给予这样的一个规范。所以佛教的清规戒律,对于我们守法的出家人当中感觉到,似乎就像没有清规戒律,只有对这些处处要挑战道德极限,挑战行为底线的人来讲,这个清规戒律,这个国法家规,才是非常让他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情。

第三,佛对善生童子教导。作为你自身伦理,你要注意六损财业。我们人,生下来是无产者,长大之后,或多或少都也算是有产者,都是有所产业的,那么,所有的产业,财业。只要它是合法,我们都要保护,我们都要保障。有六件事情,如果你不加警醒,不加防范,就会把你所有积累的产业、财业,功亏一篑。所有佛讲了六条,他说,你做这六条事情,你一生当中你一事无成。「第一,沉湎于酒。」我们怎么讲呢,酒鬼。特别的贪杯,已经到了沉湎的状态了,这个是第一要防范的,会损耗你的产业。「二者博戏。」什么叫博戏呢?就是赌博和没有制约的娱乐。博戏,博是赌博,我们现在叫博彩业,博是赌博。戏就是没有节制的这种娱乐。「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第三是放荡,我们说随心所欲,毫无自律。一个人没有底线,没有操守,这种放荡不羁,就像心猿意马,随情所欲,这是非常祸害的人,我们说没有游戏法则,这个人不按规矩出牌,乱来的,这种人谁跟他交朋友。第四是「迷于伎乐。」什么叫伎乐呢?就是沉迷在歌舞声色之中,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很发达,娱乐业很发达,一到晚上灯红酒绿,如果你沉迷在里面不能自拔,就是叫迷于伎乐。「第五,恶友相得。」就是跟坏人交上朋友,有一句话叫相得益彰,那是好事情啊,相得益彰。恶友相得什么,相得益晦,晦暗不清了,臭味相投交结在一起了。跟恶人交上了朋友,就叫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最后一条就是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任何学业也好,事业也好,要成就,要有所为,都是在勤奋啊。懈惰是什么?懈惰就是懒惰,没有作为,没有上进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懒惰,懒了就要堕落了。上述就是六条恶习,这都比较浅白的,我一讲过大家就听清楚了,总结了六条过失。这六条过失,每一条下面又在讲六条。这一条有几条过失,每一条大过失当中,佛又不厌其烦地跟善生又讲了六条小过失。所以这个六条大过失,加上下面每一条下面又有六条小过失,一共有三十六款过失。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跟大家一一介绍。但是我只举一个佛对博戏,就是赌博和没有节制的这种娱乐,它有六条小过失。我举这个例子,跟大家作一个介绍,佛怎么说呢,「善生」叫一声他的名字,「博戏有六失。」它有六个过错,有六个过失,我告诉你,所以你不要博戏。「一者财产日耗」因为赌博要赌本的,赌博要有输赢的。很多人当时赌博的目的,他是为了获取,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来,但是没有听说靠赌博发家致富的,倒听说赌博赌得倾家荡产的人,倒是古今不绝,比比皆是。所以,佛用佛的眼光,也一针见血地告诉你四个字「财产日耗」天天被耗,被消耗,被消耗,被消耗,最后就消耗殆尽,就没有了。所以不仅仅是我们的家长反对,我们的老师反对,佛也反对赌博的,这是不能干的事情。「二者虽胜生怨」你说我赌输了不好,我赌赢了不是很好吗。赌赢了你就得罪人了,一个麻将桌四个人,三缺一不行,四个到齐了总不能四个人都赢吧,今天一个人赢了,把三个人都得罪了,所以虽胜生怨。这里头心里是有怨恼的,怎么你就赢了,怎么我就输了,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凡是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责怪你的,会批评你的。怎么这个人什么不去玩,什么不能去学,怎么偏偏这么沉迷赌博呢。有智慧的人都会去责备他,会去指责他,为智者所责。当然你听到这句话,你应该有庆幸,因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良药苦口利于病,金玉良言,在规劝你,他是有智慧的人。「四者人不敬信」一个赌棍,一个沉迷于歌舞酒色的人,他有什么社会公信力,他有什么人气啊。即便你是一个大哥大,你是一个黑社会的头子,我也是敬畏你的手中的东西。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你有敬有信,所以「人不敬信」也是产生的必然的一个结果。「第五为人疏外」如果这个人以赌出名了,以玩乐出名了,我们说叫做浪荡子弟,这样的一个浪荡子弟,人人见他避而远之,不是敬而远之,是避而远之,为人疏外。大家跟他疏远,走开一点,不要去跟他靠近,没有什么好处的。「第六生盗窃心」长期赌的人,不是说攻击他的人格,也是大量的痛苦的事实摆在这里,好赌之人,赌光了连钱也借不到了,最后铤而走险,他要走上盗窃之路。这个不要说我们看到了,佛在几千年前早就已经规劝到我们。所以这一些话都是佛在几千年前,告诉善生童子。自身伦理这一些法则,佛讲到这里,这是《善生经》上半部分。









































杭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gistics-info.com/bsmjg/10087.html


当前时间: